内容详情
诺亚娱乐-官方首页
作者:an888    发布于:2025-04-21 08:06   

  诺亚娱乐-官方首页,陈鸣远,清康熙、雍正年间人,一说是清顺治、康熙年间人。本名远,号鹤峰、隺邨、石霞山人,亦号壶隐。宜兴丁蜀川埠上袁村人,出生于紫砂世家,其父陈子畦是明末的制壶名匠。陈鸣远承家传而创新,是继时大彬之后的一代紫砂名师,塑镂兼长,技艺精湛,善制新样。

  除了制作各式砂壶外,陈鸣远还擅长制作各式文房雅玩,丰富了紫砂器物造型,拓展了紫砂作品的品种,世传其所制壶、盆、瓶、盒、文玩等数十品种。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,即茗壶茶具类、文房案头摆件及仿生瓜果小品类,尤其是他创制的核桃、半桃、花生、板栗等仿生果品,仿生手法足以以假乱真,开辟了紫砂仿生雕塑的新领域,在花货造型上取得新的突破,堪称是紫砂花货界的开山祖师。

  陈鸣远所制瓜果样式茗壶,世推绝作,构思脱俗,调色巧妙,堪为紫砂史上罕见。他跳出明代几何器形与筋纹器的局限,模拟自然生态物象,塑身成壶,将自然界的树木、花草、虫鱼、鸟兽融入茗壶创作,使壶与自然的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。

  作品既生动活泼,有着浓郁的生活情趣,同时彰显着紫砂得天独厚的特性与紫砂工艺的精巧绝伦。他的“天鸡壶”、“松段壶”、“桑蚕壶”、“包袱壶”、“束柴三友壶”、“南瓜壶”等,均为后世津津乐道,美名远扬。

  陈鸣远不仅制壶技艺超群,书法也是一绝,他的款识书法雅健,颇具晋唐风格。他交友广泛,与浙江一带文人学士都相交甚厚,他的作品也为文人学士、名公巨卿竞相觅取,名孚中外,时有“海外竟求鸣远碟”之说。

  《宜兴紫砂珍赏》一书中这样描述:“陈鸣远.....既承袭了明代器物造型,朴雅大方的民族形式,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技法,他的技艺实践是砂艺史上的又一里程碑。”他的作品早已青史留名,为后世一直仿制的模板。传器颇丰,古今文献均有记载可考。

  说明:洗被设计成莲瓣形,朱泥制成。洗一侧有一莲蓬叠在洗口边,弯曲的茎延伸至洗底,形成洗的把柄,并支撑着洗。洗底另有螺蛳一只和半块藕,其 既是装饰亦是两足。整件器物构思巧妙,将池塘中三种水生动植物合理布局,整合在一起,并没有给人突兀的感觉,仿佛在观赏池塘中一景,春色盎然。康熙朝名士 查慎行曾有《以陈鸣远旧制莲蕊水盛、梅根笔格,为借山和尚七十寿口占二绝句》,我们知道在当时此类水洗被文人们称为莲蕊水盛。;

  3.苏富比(香港)1978,342号;又刊香港艺术馆1981,图版32,水松石山房藏品;

  说明:水注仿茄子形。茄子自然弯曲,上翘的茄梗就是水注的出水孔,气孔则隐藏在扁豆叶之下。茄子以紫泥制成,茄子之上还俯有带着枝叶的扁豆,扁 豆以黄色的段泥制成,扁豆之上还留有虫蛀痕,其中一颗扁豆只剩下一半,漏出里面的豆子,形象逼真而构思奇巧,极具想象力。这种象生器,也是文玩紫砂,相对 于松竹梅等文人喜爱的立意清远的传统题材,陈鸣远的这种以瓜果蔬菜制成的文玩,因具有浓郁的田园气息,更接近自然、贴近生活,反而更为受到人们的喜 爱。

  2.苏富比(香港)1978,338 号;;3.苏富比(香港)1978,351号;再刊于苏富比(伦敦)1995,332号;

  铭文:仙乡半百醉长旅,清竹一片留残痕。拾遗古风读潇湘,朗轩砚池伴鹤影。鸣远。

  说明:臂搁仿湘妃竹,在朱泥上以深色紫砂泥绘出湘妃竹特有的泪斑痕。臂搁制作精细,雕工自然,不着一丝人工痕迹,竹子上特有的开裂痕、竹皮、竹 节都与真竹一般无二,就连竹节处的拗折痕和竹段的切割痕都丝毫不差地保留着。这些都是陈鸣远深厚的艺术功力的体现。两竹节之间刻有隶书诗句:仙乡半百醉长旅,青竹一片留残痕。拾遗古风读潇湘,朗轩砚池伴鹤影, 诗句意境高远。这类仿竹臂搁不仅是逼真的象生作品,同时也是文房雅玩,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器具,而仿竹子文玩有着较强的文人意趣,则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。

  参阅:1.香港中文大学文物 馆藏品(见《紫泥清韵》P118-119页);

  说明:臂搁模仿竹节,以朱泥制成。臂搁模仿竹子根部的形态,有四个竹节,造型自然幽雅。中间有七言诗一首,弹曲片瓦新篁旧,月察烟阁标清兴,梦春长河天音近,晚风境幽吟古心。诗句意境深远,所刻字体为楷书,笔力劲健。陈鸣远不仅善陶,而且善书,史称其书雅健,有晋唐风格,此作品中的书体即可作为陈鸣远书法之代表。臂搁的一侧刻有远字楷书款。

  说明:紫泥制成。笔架采用象形的手法来表现,模仿一截梅枝。梅干苍劲古朴,附有穿插的枝桠,并点缀有或绽放或含苞的梅花,极富情趣。梅枝笔架是 陈鸣远最喜欢和最擅长制作的题材,康熙朝名士查慎行曾有《以陈鸣远旧制莲蕊水盛、梅根笔格,为借山和尚七十寿口占二绝句》,其中提到的就是此类笔架,清乾 隆年间张燕昌的《阳羡陶说》亦提到了陈鸣远的梅根笔架。

  参阅:1.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(见《紫泥清韵》 P120-121页);

  4.苏富比(香港)1978,340号;又刊香港艺术馆1984,图版111;

  说明:笔架采用一串古钱币的造型,朱泥製成。穿钱的绳带为底,其上错落起伏的古钱形成了搁置笔的地方,造型极富创意。陈鸣远在製作古钱时,惟妙 惟肖地表现出古钱因年代久远而出现的破损和残缺,以及绳带穿过钱孔眼时的那种细微的变化,製作一丝不苟,表现出了敏锐的观察力、独特的艺术构思以及高超的 製作技艺。底部刻有楷书诗句:古法有法,残痕遗风。眼中一线,通观今古。文意切题,极富历史沧桑之感。

  说明:笔筒为海棠型不规则体,四面分别立体雕塑出松、竹、梅。其中三面各自表现岁寒三友松、竹、梅,形象生动,意境深远。另一面则模仿竹节以及竹根的根须,竹节之上刻有岁寒清韵,山翁长梦,砚池情侣,百年因缘。楷书铭文。题记点明了此作品的功用,并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笔筒与砚间犹如情侣的关系,而岁寒三友高洁脱俗的清韵也一直为中国文人所追求。陈鸣远作品中各自表现松竹梅题材的笔筒有多件,但将松竹梅合在一起表现的,则仅此一件,作品并没有如传统的将松竹梅方在一起的方式来表现,而将笔筒设计成海棠式,四个面分别表现不同。

  说明:陈鸣远製象生紫砂陶。八件瓜果为胡桃两枚、栗子两颗、荸荠两个、慈姑两个,分别采用紫泥和浅褐色泥,以象生手法製成。这些瓜果与实物完全 相似,放置在一起,几乎不能区分,反映了陈鸣远紫砂製艺的鬼斧天工,极富自然妙趣。

  参阅:1.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(见《紫泥清韵》 P176-177页);

  2.香港艺术馆1984,图版118;又刊于香港艺术馆1981,图版34;

  说明:紫泥製成。水洗采用象形的手法製作,仿自成熟的莲蓬,表皮褶皱而具有机理质感。莲蓬的顶部有十颗可以活动的莲子,莲蓬洗的一侧有不规则的 开口,仿佛是随手剥开,生动自然,随意而富有情趣。另一侧为一藕段,亦作为水盂支撑脚。水盂、水洗是陈鸣远紫砂文玩中数量最多而样式最丰富的一类,其师法 自然界瓜果蔬菜,而又结合水盂水洗的实用性,其造型复杂,充分体现了陈鸣远的奇思妙想和创作能力,而莲蓬水盂则是其中最为逼真、最富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的作 品。

  参阅:1.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(见《紫泥清韵》P112-113页,另见P110-111页);

  整个器形如一瓜,瓜上饰折枝藤叶,最大的叶片上有一只小松鼠在吃瓜叶。紫砂呈灰白色,在大叶下的瓜身上有阳文小印款“ 鸣远”两字。

  此壶为紫褐色泥,长圆弯楞形壶身,呈六半瓜状。把手上部稍有翘出,下部折收,圆流略弯,壶底有三圆饼形足,一足在流下,二足在把手两侧,上附平顶盖,壶表 泥质光滑细腻,壶内壁稍毛糙。壶口、壶盖子口密缝,形制极为规整,是一件制作水平极高的壶艺作品。壶底有“鸣远”行书刻款,“陈鸣远”篆书阳文方印。

  此壶为紫褐泥色,器身呈扁六角形,弧形把手,弯流,器腹鼓成六角形并向上下收敛,壶嘴、把手、壶足、盖面、盖顶均呈六角形,等分均匀,整体和谐协调,线面挺括,制作工整。壶底有“陈鸣远”篆书阳文方印。壶艺家设计此壶颇具匠心,不愧为大家名壶。

  此器出自闽南,出土时壶嘴与盖子口沿俱残,乡人无知乃以砂轮磨整,殊为可惜。壶胎砂质坚致,掺以五色砂泥,文采斑谰。壶底平整,假圈足中留出四个犴门,以 虚空间破沉闷感,形成虚怀若谷之热。壶钮作桥形,上方镂出长方孔,与壶的底足遥相呼应。器形敦穆稳重,中束腰带纹,壶纽、底足亦饰方线圈束。壶底铭文曰:“一壶清茗,万卷藏书,明窗净几,其乐蘧蘧。”署款“廉斋”。笔韵雅致,骨肉亭匀,书卷味十足。《阳羡砂壶图考》载有一件风雨楼所藏“曹廉让束腰鸣远方 壶”拓本,该书作者张虹记曰:“邓秋枚以鸣远方壶拓本寄赠,并云此壶题识乃曹廉让手笔,盖鸣远客海宁时,尝馆于廉让家。”廉让,别号廉斋,海宁人。此壶其 形制铭文书法皆与张拓本极为相似。

  此壶谈墨色紫泥调砂,通体作树桩造型,壶流、壶把呈枝干状,与器身连成一体,是一件实用与玩赏俱佳的茗壶。枝叶、树瘿、蔓藤刻划细致。以一卧马作盖钮,壶 壁近把下端堆塑一向上攀伸的猴子。“猴、侯”、“蜂、封”谐音,与“马”合成“马上封侯”之吉祥寓意,壶名因此而来。壶底有“鸣远”行书刻款,把上有“鸣 远”篆书阳文方印,壶底刻有: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的行书诗句。

  此壶取材团泥,色呈蟹壳青。以倒置的莲蓬作壶身,卷曲的荷叶为流,细长的藕茎作柄,双红菱、残藕片及小螺蛳作足,蓬顶掀开一片作盖,跳跃其盖上的蟾蜍作 钮。莲蓬内十六颗莲子粒粒均可转动,造型构思巧妙,令人叹为观止。莲蓬外观与内层的不同质感以及蓬上的蛀虫、蛀孔等,均达到了足以乱真的程度。壶底有 “远”字行书刻款与“陈鸣远”篆书阳文方印,盖内有“P57页”篆书阳文方印。

  所谓“束柴三友”,乃集松、竹、梅三干而成,亦称“岁寒三友”,意指寒冬腊月,独近自然之精神。壶身仿似松、竹、梅三树段束于一体,松段的松鳞、松针,梅 段的杆枝、花卉,以及竹段的竹节、竹叶,都刻划仔细,自然夹置,于繁复中见规整条理。壶把状若虬屈的松枝,壶流有如横生的梅枝,盖纽又巧塑成一段竹节,更 为绝妙的是,在树干小洞中,还塑有两只小松鼠。全器浑若天成,成为绝妙名壶。壶底镌刻“陈鸣远”三字楷书款。赏鉴壶品,观其是否有松之坚、竹之虚、梅之 贞,此乃文士之品。而此壶构思脱俗,技艺精绝,文化品味极高,显然是一件完美的传器。陈鸣远出身紫砂世家,制陶得家传,其父陈子畦亦是制陶名手,鸣远后来 更青出于蓝,其巧思、技法及名声皆远超其父。他上承明代精粹,下开清代格局,在壶艺风格上,鸣远仍保留许多明代制壶手法,即如在壶底刻楷款。但另一方面, 开始在壶盖内用印,这都是清代制壶的特色,这些可作为赏鉴明清名壶的依据。

  此壶取精选紫砂团泥为材质,泥色呈古老苍松树皮质感。造型以松段一截做壶身,结构极严谨,比例合理协调,整体气势古朴。树皮斑驳苍劲,松枝虬蟠其上,针叶 写形亦写意,形意俱佳。壶嘴与把手均以老松枝塑成,质朴古雅,挺秀有神,形象逼真;壶盖为嵌入式,口盖紧密无间,盖呈不规则形,有年轮效果。盖钮塑成开叉 的松枝及松叶朵朵,与壶身对应以小视大,颇具画龙点睛之效,艺趣盎然。壶底“鸣远”两字楷书刻款,下钤篆书“陈鸣远”三字方印。此壶是自然形体花货造型的 佳作,不仅达到造型逼真、均衡,而且使壶充满动感活力。

  此壶材质为淡墨色紫泥调细砂,造型仿古代青铜盉而成。外鼓的四楞形壶腹与四柱形细足,形成强烈对比,既夸张而不失古意。直流向上翘起,盖钮作成横形,把手上端雕刻兽面。壶底有“陈”圆形、“鸣远”方形篆书阳文印款。这是一件胎质细腻、造型古朴,制技精湛的上佳紫砂名壶。

  陈鸣远是明末清初的制壶高手,集明代紫砂传统之大成,历清代康、雍、乾三朝的壶艺名家。所制茗壶,杂件等均极精妙,他的实践树立了紫砂艺术史的又一个里程碑。

  此壶紫砂泥胎,呈深栗色。壶身、流、把、盖全部是用极富生态的残梅桩、树皮及缠枝组成,作品是一件强而有力的雕塑,壶上的梅花是用堆花手法,将有色的泥浆 堆积塑造成型,栩栩如生。壶身刻:“居三友中、占百花上。鸣远。”行书款,款下盖“鸣远”篆书阳文方印。现代宜兴紫砂艺人也有摹仿这梅桩壶的新壶出现。在 宜兴陶人中,除了惠孟臣,陈鸣远作品可算是被后人摹仿最多。

  陈鸣远以技术精湛及富创新精神著名,很受当时文人欢迎。他多才多艺,他制的紫砂茗壶什么形状都有,除了制壶外,还造案头摆件及小型像生果品,如板栗、乌菱、茨茹、白果、核桃、荸荠、红枣、花生及瓜子等,泥色深浅不一,善用巧色,逼肖原物色泽及质感,塑工精妙。

  此壶材质为白泥调幼砂,砂质润泽。壶体造型扁圆折腹,上部雕镂成蚕虫啮食桑叶的自然情景。腹下部保留素面,壶盖作成一片带有桑枣的桑叶,上卧一条全蚕食小 桑叶作盖钮。多条蚕虫蠕动于布满大小孔洞、仰覆不一的桑叶间。此外,壶流由片叶卷成,壶把作成桑枝,还有许多半露半藏的蚕虫在桑叶之中,形态十分生动。底 有“陈鸣远制”四字篆书方印。这是陈鸣远仿自然形的优秀作品,乍看壶泥颜色与蚕虫相似,再赏其壶造型,可见鸣远壶艺确实巧思不凡。

  此壶泥色浅褐调细砂,通体造型作树桩形,壶流与把手以树枝巧塑而成,枝干、树瘿刻划得精细入微,自然生趣。把手上端与腹下部分别堆塑上下呼应的一鹰一熊,“鹰、英”、“熊、雄”谐音,故称“英雄壶”。盖以树枝作钮,与壶腹浑然一体。底有“远”行书刻款,“陈鸣远”篆书阳文方印,盖内有篆书阳文方印。

 
 
公司名称:欧陆注册紫砂文化有限公司
公司地址:山西省吕梁市紫砂文化有限公司
电话:15936625981
传真:400-821-4255
邮箱:7535077@168.com
集团网址:http://www.ndwvtt.com/